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黄页 >> 在华日企相关 >> 正文

日本企业为什么在中国水土不服?

作者:未知  来源:qq   更新:2005-4-21 6:45:43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如果说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张充满青春活力的脸,那么现在这张脸上已经爬满皱纹。

  日本企业在中国经历的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80年代的日企凭借消费者对“日货”的疯狂崇拜,而走上神坛。为了买一款原装日本家电,消费者要怀揣着大把的钞票,四处找门子、托关系;铺天盖地的日企广告占据电视屏幕;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成为张瑞敏,柳传志等第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教父。

  十年衰退,是日企在中国失落的十年,产品“销声匿迹”,“价高”而“质未必优”,家电业惨遭清洗,IT业举步为艰;前有美国引领信息技术科技革命,后有“中国制造”、“韩国制造”的步步进逼,;相对摩托罗拉,三星的强劲上升势头,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前进更像是“爬行”;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成为新一代中国企业家学习的目标,优秀人才不再把日本企业作为首选。

  老化导致保守

  日企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路上的保守,日本的“老人经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本的大企业中,担任总裁一层的公司高管的经理人一般是60多岁,个别公司的总裁超过70岁也不足为奇,索尼SCE社长久多良木健今年53岁,是索尼历史年纪最轻的副总裁。管理层高度老化,职位晋升论资排辈,以前犯过的错误不敢再犯,从来没做过的不敢做,求稳为主,人员老化让日本企业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退休金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论资排辈制度成为日本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惯例,一个老员工的退休,大企业要支付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美元,这使得企业愈发保守。

  日本企业的严重老化,使得在其投资战略制定上瞻前顾后,日本企业的投资理念是,不是国家(指吸引外资的国家)选择企业,而是企业选择国家。一方面日本企业认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历史悠久,在实际选择国家时,日本海外投资的第一选择仍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希望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具有吸引力”成为日本企业最常用的官方辞令。而反观微软在亚洲地区遭遇盗版甚烈,但微软依然在中国已深耕了10年之久,可以说,日本企业正在因为保守而失去了创业初期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家电业的失败,使日本企业在面对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的时候,感到恐慌,而当年超越美国的经验,让日本企业认为向外转移生产将不可避免地养育竞争对手并最终败于竞争对手,日本是个缺少资源的岛国,技术是其最重要的资源,如果输出了核心技术,日本企业的优势就会一无所有。因此,当大批欧美企业毫不犹豫的进入中国的时候,日本企业更多采取的是迟疑不进或忍痛退出。

  保守的表现是“傲慢”

  日本企业多数认为日本产品在中国当地算是高档商品。如果每月收入达不到2000元以上,无法作为潜在的购买对象来考虑。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这一高收入阶层也仅限于4亿城市居民之中,而且比例也不过1/10左右,充其量也就4000万人,优质优价的策略使得日本企业的市场规模有限。

  如果说早期日本企业从低端到高端是一种被动转移,现在这已经成为他的策略。在中低档产品,中国制造超越日本制造是必然的,中国地区的仿冒问题严重,价格战残酷,日本企业所采取做法就是,做中国人不会做的,保持一个很高的价位,保持一定的数量,这样就能够持续有钱赚,又不至于投资过大造成以后关闭工厂。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消耗完了低工资、低成本优势。现在日本人的工资比中国人高几十倍,从成本角度说,日本企业不再有竞争力了,而日本文化却又不支持现时代的全球制造模式。因此在日本企业眼中中国更多的是“世界工厂”而不是“市场”。

  而日本企业现在所拥有的技术优势正在被逐渐缩小,全球顶尖的跨国公司争相进入中国,日本已不是中国获取高技术的惟一来源,而本地高生产研发成本造成了日本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其性价比为国内消费者所诟病。

  日本企业在国内的投资回收的关键在于能否吸引优秀的人才,中国英才网曾面向中国大学生实施了一项“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企业”的调查,结果鲜明地显示出日本企业不受青睐。调查显示,在最有人气的50家公司中,外资企业占了33家,而日本企业只有索尼、松下和丰田三家。仅从外资企业看,以IBM、微软、宝洁(P&G)、通用电器、摩托罗拉为首的美国企业独占鳌头,而排在日本企业首位的索尼公司仅排名第11位,位居排名第8位的韩国三星电子之后。

  日本企业对中国人没有吸引力的理由就在于参与经营的当地职员没有发展的机会。在中国大学生眼中,以终身雇佣和论资排辈为特征的日本企业的人事制度好像吃大锅饭的国有企业,而中国雇员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临时工”,永远无法与日本本土派驻的“合同工”相比。与微软出资扶持本土人才相比,日本企业仅仅把中国的人材当做廉价劳动力,这也反映了日本企业在经营本土化方面落后于欧美企业的现状。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不可能永远都无止境的增长,日本企业在经历了80年代的高峰之后,出现低谷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走下神坛”对于日本企业未必完全是一件坏事,一个神话的破灭往往意味着另一个神话的开始。

(信息产业报道)


 

黄页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黄页:

  • 下一篇黄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尼桑公司简介

    丰田与中国的交往史

    丰田公司简介

    丰田通商:引领技术新动向

    日本铃木入驻六安国际汽车城开

    谈日本汽车厂商的中国机会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