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企轻视中国付出代价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qq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21 6:33:4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日企轻视中国付出代价 “日本制造”中国突围

  近年来,“中国制造”把日本企业逼到了难以应对的矛盾困局中。中国制造业的低价格优势演绎成为无法抵挡的冲击风暴,给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以沉重的打击。但时隔不久,精明的日本人发现,给他们造成冲击与威胁的中国却是他们的再生之地,于是大量的“日本制造”陆续关闭国内的工厂迁徒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中国突围大战。

  瞻前顾后失良机

  为了取得价格优势,日本的某些制造业不得不转移到中国以得到廉价劳动力。但是,日本企业从自己后来居上曾经超越美国的切身经验中,痛感如果大批制造业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日本将重蹈美国当年之覆辙,向外转移生产将不可避免地养育竞争对手并最终败于竞争对手。于是,一些日本企业把已经转移到中国的生产又撤回到日本国内。但是更多的日本企业眼睁睁地看到大批欧美企业毫不犹豫地进入中国,占据日本企业迟疑不进或忍痛退出的领域,在中国土地上锐意进取,大获成功。日本企业看到,在全球发达国家争相向中国转移生产的浪潮下,日本企业别无选择,要想保持竞争力,只能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进行以中国为生产基地的面向世界的生产。

  价格战不会永恒

  中国的价格战,把日本企业逼到了难以应对的矛盾困局中。中国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科技人员,使在中国进行的劳动密集型及科技人才密集型生产具有日本国内生产所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中日之间人力资源成本差距之大,使很多日本企业感到不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就无法生存下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很多日本企业把使用较多劳动力的生产环节甚至需要较多使用科技人员的产品设计开发环节都转移到了中国。

  有了中国企业拥有的一切,“日本制造”再参与价格战应该是游刃有余,但东莞华强三洋总经理井上洋认为:当前的价格战只是短期的企业竞争行为,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必将从价格转移到产品及技术上。企业只有通过技术革新,为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好、价格合理的产品,才能成为市场的真正赢家。他举例说,2000年,东芝仅仅100万台的销量就获得了10个亿的利润,这大约是整个中国彩电领域全年的利润总和。

  科龙集团副总经理严友松说:“价格战不会成为永恒 ,中国的廉价普及型微波炉比韩国产品的出口单价便宜30%,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一旦日本或韩国企业成功移师中国,那么劳动力、地租等成本优势就会很快丧失;在没有价格优势又没有技术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想像‘中国制造’会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局面?所以中国企业要居安思危。”

  培育后续市场优势

  在与“日本制造”的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又应该学点什么呢?价格优势之后又靠什么继续占领市场呢?

  广州本田是我国与“日本制造”合作的一个典范。广州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房有说,合作就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在广州本田,现在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已经融为一体了,很难分开,核心技术在某方面可能是日本的,但是它的管理与有些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合资企业里面中方起到很大的作用,产品已经很难说是纯日本的,中国的成份也很多了。所以中国制造或者日本制造里面其实没有绝对的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

  张房有还说,日本的制造技术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与他们合作就应该学会这种技术,等要学的技术学得差不多了,要偷的东西也偷得差不多了,然后就增加技术含量,可以自己搞开发,只要有了知识产权,这技术就变成我们自己的了。

  志高集团副总经理、品牌总监彭泽文表示,与外企合作,除了学习他们现有的技术以外,还应该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与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企业大多处于“橄榄型”,即企业发展是沿着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的结构无限膨胀,并将核心放在生产上,而很少有企业是先进的“哑铃型”的,即研发、市场投入大而生产投入小的状态,特别是研发投入。而日本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则居发达国家前列,日本用于研发方面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8%,高于美国的和德国,如索尼公司每年把10%左右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上永远邻领先于对手。

(东北新闻网)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