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制造”面临创新难题

作者:田申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6 10:46:1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一月底二月初,日系光电子厂商纷纷发表2004年财报。从已经发布的年报和季报来看,日系光电子企业出现了全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的局面。

  东芝公司执行专务董事笠贞纯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半导体和电脑等产品与上年度同期相比,价格下跌10%以上。据TDK公司的执行董事江南清司透露,业绩恶化的主要原因出在光盘业务。“DVD光盘的单价急剧下降。因为价格降得太快,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亏损”。

  而数码相机的大幅度降价,则是索尼、京瓷、三洋、奥林巴斯、富士等公司亏损的根源所在。

  富士公司表示,尽管富士面向北美、亚太及日本国内的销售稳步增长、销量增加了170万部,不过,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平均单价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包括数码相机在内的“映像解决方案”部门的销售额及营业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0%和47.6%;而公开的数据显示,奥林巴斯的销售单价下滑了17%,下跌率超过市场平均下滑率6%,估计全年亏损180亿日元。

  此外,日本企业的根基建立在“制造”层面上,产业过于集中,并受到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巨大威胁。

  日本光电子企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一是数码相机(占据了全球90%左右的市场),二是液晶面板,三是光存储。数码相机是日系品牌的天下,但是,由于多家公司在该领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使得日系品牌的内斗十分严重,内耗的结果,就是价格战十分激烈,产品利润率不断下滑;在液晶面板制造上,由于三星、LG、友达光电、奇美等韩国、中国台湾厂商的大规模介入,使得行业利润大幅度缩水,日系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第6代、第7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影响盈利能力。

  “日本制造”造就了上个世纪80年代日系企业的“黄金时代”。然而,日系企业由于创新能力不够,20多年后,仍然在制造领域与不断崛起的韩国、中国抗争,发展到今天。由于电视机、数码相机、音乐播放器等各种电子消费品的零配件都已实现标准化,很容易批量生产,因此整机产品的生产门槛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新公司开始向索尼等包揽全部生产环节的现有厂家发起了挑战,很多都是韩国、中国企业。

  索尼公司发展战略总监Katsumi Ihara在公布收益预警时说,进入数码时代之后,产品的生产已变得非常简单,任何人都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很难有什么绝招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

  产业过于集中,缺乏创新力,日系电子企业出现盈利能力普遍下降是题中应有之意。日系企业如果继续定位在“制造”层面,今后的路将更为难走。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