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技术创新—— 日本精密机械企业走向强大的秘诀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日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17 10:11:2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要:
佳能、精工爱普生、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等众多的用英语冠名的日本企业,在世界上几乎无人不晓。相机、手表、钟表、办公自动化机械、医疗机械及精密仪器,在日本被称为精密机械产业。全产业在日本大约有16万名员工,产额近10万亿日元,是仅次于汽车和电子的一大支柱产业。 日本精密机械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2005年2月,几则新闻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变化的兆头。一个是百年老店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宣布退出相机制造,把相关的技术出售给了索尼公司。在数码相机方面,索尼是掌握光信号转电信号技术的两家公司中的一家,且占据着业内的绝大多数市场。索尼今后无疑会向专业相机,也就是向单反相机进军。在获取了柯美的相机技术后,索尼为成为专业数码相机的盟主,奠下了基础。 从60年代开始逐步占领国际相机市场 日本企业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向国外出口相机和钟表,并逐渐占领了国际市场。据日本商务新闻网站“了望日本”的相关文章表明,二战以后,由于技术革新的成功,使得日本的相机、手表和时钟这些精密仪器行业,瞬间成为站在了世界舞台前列的成功者。 从机械向电子的转变 进入到70年代以后,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使相机向自动化、轻量化和低价格化发展,进而导致了相机产业的重组。导火索之一就是1976年佳能上市的单反AE-1型相机。AE-1型相机是世界上首次在搭载电子元件后,能够完全自动曝光的相机,这种相机的生产也引入了电子控制机械,实现了划时代的自动化,节省了劳动力。AE-1型相机上市后,其他的厂商也陆续开发出了具有电子控制功能的新款相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对技术革新反应迟钝的厂商则出现了财务危机,1975年,外资企业米兰达(Miranda)相机公司倒闭;1977年,Petri相机公司倒闭;1983年,雅西卡(Yashica)公司向京瓷公司求援,并且最终并入到了京瓷;玛米亚(Mamiya)光机公司也受大泽商会的影响而破产,1993年被纳入到奥林匹克公司,成为了玛米亚-OP公司。 争夺重点转向复印机 从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开始,随着相机、手表和时钟等产业的发展,精密机械产业向办公机器及精密测量机器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化的先驱之一是理光公司,当时叫“理研光学工业公司”。1955年,该公司开始制造、销售小型台式复印机,随后又陆续推出了使用印相纸的重氮复印机,接着是EF复印机。1971年理光进军办公用电脑市场;1973年进军传真机市场。1963年,富士胶片也与英国兰克施乐合并,成立了富士施乐公司,进军复印机市场。60年代,复印机市场主要为重氮或EF型复印机,只有施乐拥有普通纸复印机,1968年,佳能以自己独自的方式加入到了复印机领域,1971年,小西六写真工业(现在的柯尼卡美能达)开始进军PPC复印机领域,PPC复印机在现在是复印机中的主流机型。复印机产业的多元化动力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势头,而且还扩展到了打印机、分档器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在多元化的进程中,各制造商的生产内容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佳能在1990年度的销售额比例为:相机占18.9%,其他光学机器占5.6%,办公机器占75.5%。精密仪器制造商将光学技术、精密加工组装技术和电子技术这3大技术融于一体,从单一的相机制造商逐渐转变成一个以记录图像、影像和通信为中心的综合制造商。 加大在中国的生产 半导体、液晶、家用电脑等电子生产厂商,在韩国和台湾生产厂商的穷追猛赶之下,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但日本的精密机械依然和汽车产业一起确保了它们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