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富士通实行“适才适所”战略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日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5 9:02: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进入21世纪以来,富士通加快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步伐。过去公司所有的经营决策主要是由日方人员承担的,现在有一半以上都是由中国人来承担。但富士通的人才本地化战略并不仅仅是将负责人由日本人换成中国人这种简单的做法,而是强调“适才适所”,人尽其才。
就富士通的“本地化”战略所取得成果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富士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英刚和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研究部副部长于浩。 孙英刚 于浩 北京富士通——“适才适所”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离岸开发、解决方案和大客户对应是北京富士通的三大支柱业务。并且这三大业务是齐头并进的。孙英刚介绍说:“我们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方针,将自身的知识与市场相结合。从知识到实践,再从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独特的、有效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很好地运用于对客户的服务上。” 经过十多年的磨练,北京富士通已经发展成为云集了众多软件技术精英、具备了科学的软件工程开发体系、形成了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拥有了核心技术产品和稳定而庞大的国内外客户群,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软件供应商,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北京富士通把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非常重视吸收和培养本地优秀人才。为此,北京富士通与很多中国高校开展着广泛的合作,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合作为例,包括为北航日文软件班提供奖学金、推荐优秀的员工通过正规招生考试,进入北航软件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等。 目前,北京富士通近250名员工中,只有3名日本人。“适才适所”和“实现人才的本地化”在北京富士通已取得明显成效。 用本地化人才实现研发本地化 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等近20所中国重点高校展开了合作。与北京大学的全面合作开始于2004年,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不仅与北大共同开设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并且还专门为青年教师设立“青年教师讲教金”,在半导体和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也相互支持。 目前,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近50名员工中,只有5名是日本人,已基本实现研发人员的本地化。 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发掘 基础培训又分为面向新员工的培训和面向干部的培训。在每次新员工进入公司时,都要花3天时间进行培训,介绍富士通的历史、事业概况、经营情况以及各公司的具体概况。干部培训的对象包括部长、课长级的干部和高级经理人才。每年两次,既有集中课程,也有网络课程,每人的培训费在一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专业培训主要根据每个公司业务的需要,如软件有软件的专业培训,硬件有硬件的专业培训。 在管理上,富士通每个员工都有一个“职历管理”档案,即员工进入公司后,从培训到职业经历都会有详细记录,进而根据每个员工的职业经历、不同情况,充分发挥其潜力;每年管理人员都会对员工进行一次评价,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每个员工也可以提出自己新的发展思路,只要这种“新的思路”能和公司发展相结合,一般都会得到肯定和采用。 北京富士通从2005年9月起,采用“专家”制度,只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对公司发展做出贡献,就可以通过“专家”制,得到公司的认可,提高收入水平。“专家制”的建立,促进了公司员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软件开发能力,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实力。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