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看到你唯一——六速手动新Mazda6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马自达官方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 9:03:0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轰》 2006.01.01)

  前几天上海的天气很冷,而且风大,可是这两天似乎好得让人有种舒服地想睡觉的懒意,所以呆在房间里显然不是种好的选择,出去松动一下筋骨吧。这个时候,刚好收到一汽马自达的一张邀请函,让我们杂志社去参加六速手动新Mazda6的试驾活动,地点是去年和今年都举办过F1赛车活动的上海国际赛车场。

  带着不错的心情,这一天我起了个大早,阳光明媚中我来到了银河宾馆,因为早上有个试驾前的性能讲解会在这里举行,以便让我们媒体同行提前了解一下这个明天就要在全国隆重上市的六速手动新Mazda6的与众不同之处。

  用过午餐,大概在中午12点半左右,与约四十个来自全国的各地的同行一起乘上了前往上赛场的大巴。在愉悦的心情中下午一点半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近观新Mazda6 MT

  下了车,我们在赛车场内看到了两辆车,一辆深蓝色,一辆银白色。每辆车前面的贴车牌的地方都贴着一个白色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新Mazda6 MT"几个字样。其实,不看车牌,从车的外型上来看,我们也能够很容易认出这是马6的车,因为新马6那时尚大气的外观我们早已经了然于胸了。然而,对我们来说,今天来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对这款新马6手动挡引以自豪的技术特点做个实地测试。

  下午的的活动共有两个环节,试乘和试驾。首先是大家按先前所领的胸牌号码,三人为一车,在厂家特约专业赛车手的驾驶下,让我们感受一下乘坐的感受,然后是真正的媒体试车。

  我的胸牌号是14号,轮过来的话还有一段时间,趁着这个机会,我拿起相机,就开始拍照了,跑动的,静止的,绕桩转弯的等等,一一瞬间被我记忆在相机里。

  在拍照的同时,我还仔细地观察了下他们试乘试驾的状态。我发现,在发车的瞬间,估计是油门踩得猛,总会有一种赛车搬怒吼的声音响彻赛道,而且不时闻到柏油路面因为剧烈摩擦而发出的难闻的气味。我想,它的动力也太强劲了吧,如果这个声音在车内能够听到的话,那么开着车肯定不会有舒服可言,希望等会坐进车内的时候不会有在外面听到的这种程度的噪音。

让我来试试

  终于,轮到我们试乘试驾了。试乘对我来说其实是种享受,坐在车内,环顾四周,电动天窗,高级桃木面板内饰、8方向电动调节座椅等等,眼前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装备,舒服是坐进车内的第一感觉,至少还没开动之前的静止的时候是这样的。

  当然,这还不够,因为我们真正要看的是它动起来的感觉是怎样的。车子发动了,赛车手开车就是有水准,我们都还没怎么感觉,车子就已经飙出去了,人也好,车也好。奔跑着的新马6,果然没让我们失望,刚才在车外听到的"呜呜"的声音在车内已经听不太到了。不多时,车速已经上百了,看看挡位,清楚明显,6挡,厉害!看着身边正驾驶室上赛车手熟练换挡的老练的动作和神情,更不禁让我也有了马上开上一把的冲动。

  我们在听讲解课的时候早就知道这款最新的Mazda6六速手动车,是在国内中高级轿车当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匹配六速手动变速器的豪华轿车,而目前在轿车上采用的六速手动变速箱主要以奔驰、宝马和奥迪的6MT为主。这无疑能够让我们这些喜欢开车的同行一个体验到不一样的激情机会。另外它的百公里37米的刹车距离,而0-100公里的加速时间仅为9.7秒的这些纸面上优异的性能数据,是否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呢?现在试乘完了,就让我试驾一番再说吧!

  上车后,调整好坐椅,挂一档起步,不用等离合器完全抬起,轻轻给点油门,发动机就轰鸣起来,这时我才了解到它的动力有多强劲,六速手动变速箱也果然使得新Mazda6 2。0MT起步更为有力。车在猛踩下油门后立即发动了,反应果然灵敏,这是个很大优势,想想,如果在市区道路上走走停停的,比别人早一点反应,往往比反应慢的车有更多便利。

  随着车速的上升,档位不断增加,加速时动力输出果然也比想象中更为流畅、换档也很平滑,有种开跑车和赛车的感觉,果然很不错。

  当速度超过100公里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摆在前面大概有40米远的雪糕桶,在陪驾车手的提醒下,我抬脚松开油门,换到刹车上,很快,车子也反应很快,车速立即慢了下来。差不多当车速在5公里左右的时候我们车子刚好在离雪糕桶前三四米的距离,然后我们转向,掉头,再来一遍,感觉不错。

  另外,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除了我们所说的操控性外,新马6六档手动变速箱在养护成本方面也比自动变速箱更有优势。因为新Mazda6的MZR发动机应用了S-VT、VIS、VTCS和VAD等先进技术,通过改善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正时系统,提高了发动机的油汽混合质量和燃烧效率,使得产品的节油性能大大提高,90公里等速油耗仅为5.9升。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