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驾驶花冠 亦幻亦真的感觉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pcauto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7 17:09:4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车主:林先生 所在城市:北京 所驾车型:花冠
2004年十一黄金周,驾驶花冠从北京往江南行,往返行程3800公里。 关于驾车,我属杂家:驾龄长,上手的各种车多,对于各个品牌车的特点、习性有一些了解。 老司机一般都忌惮开快车。但是由于在返京时,京沪高速南京段道路修缮,加上黄金周的庞大车流,致使耽误6个小时的行程,彻底打乱了原本计划好的每天500公里“均匀行程”,所以只有赶路才有可能不耽误返京上班。 一天要跑1100公里!要跑这样多的路程,只有一个办法:快——但又不超速。 常跑长途的老司机全知道,在高速路上,妨碍小车速度的是那些大车。它们常常霸占车道,封锁小车。一堆小车被堵在后面干着急,也有性急司机在右侧的路边强行超车,甚为危险!大车也自知理亏,一般它们在封堵了一段时间道路以后,也会闪开。 上面的这些文字虽然稍有夸张的比喻——花冠就是花冠,我也不是舒马赫;但是并不过分——花冠的的升/功率比和吨/功率比,决定了它具有非常漂亮的加速性是真实的。 无庸置疑,如果在发动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决定加速性的首先是车的自重。问题是目前在1.8排量的轿车里面,花冠发动机所获得的功率是最大的。100千瓦的功率即便是在2.0排量里面也具有优势。这就是VVT-I发动机的功效! 目前高速路收费大部分已经改为按照吨/公里收费了。所以在高速路收费站基本全有了电子衡和车辆重量的电子显示屏。在过电子衡称重时,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车,即便是1.6排量的轿车一般都比花冠重。而排量远大于花冠的豪华车,由于这些车的自重也大,所以我们以吨/千瓦去推导,花冠加速性好于它们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我们在网络媒体上,已经看到过无数篇“网络赛车”文章。我尤其反感这样的自诩。因为在这样文章里面,有些情节明显是杜撰的;还有一些是以大欺小,这样即便胜之,亦为不武;再有就是人家根本没有与你赛车,而你超过了人家,就此大吹大擂。 回到现实,从哪个方面来讲,花冠都不是“天下第一”,但是以吨/功率的概念衡量,花冠的加速性胜过价格比它高很多的那些车也具有理论的依据和现实的真实性。除此以外,这次江南行,花冠变速器的运动模式,也大露身手。记得那是在山东路段,一群车困在并行的大车后面,大车闪开,群车呼啸着冲了出去!花冠照例跑在前面,但是一辆带“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轿车与花冠并行,而且相持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本无意赛车,但是由于此前从来还没有使用过花冠的运动模式,此刻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按下了运动模式的按钮——呵呵,乖乖!刚刚花冠的发动机还细声细语,宛如淑女轻舒脚步,哼唱吴浓小调一般。而此刻车有几秒的延迟,然后往后稍稍一顿,发动机突然呼地咆哮起来! 尤其是那些车主用或异样,或惊诧,或羡慕的眼光朝我和花冠看来时,我不由得还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请大家相信,我受教育多年,对于拿捏、掌握那种悠哉,悠哉,装做很稀松平常,不以为然的样子还是满内行的。 有人也承认花冠车轻,确实起步快。但是他们又说那是因为花冠用料不实在。 如此言论显然是“外行看热闹”。 举个例子,我们都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而发动机在材质上有铸铁和铸铝之分。显然铸铝比铸铁要轻,铸铝发动机逐渐成为了主流。而在铸铝发动机里面,代表发动机最高制造水平的是发动机薄壁铸造工艺。而薄壁铸造工艺并不是哪个国家都掌握,它有很高科技含量。为了减轻车的重量,研究采取诸如薄壁铸造这样的轻质高强的制造科技工艺,现在仍然是全世界各个汽车制造公司孜孜不倦的追求。 仅以花冠的发动机为例,它的VVT-I技术,旨在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它的薄壁铸造工艺,旨在减轻汽车重量,这些都代表了世界汽车工业研发的方向。 高速路上这样的往复冲刺,其实比得就是哪个车的加速快。因为限速和路况,驾驶人也不能开得再快了。我注意到,当花冠到达正常速度时,后面被超的车并没有和花冠进一步拉大距离。而它们与花冠保持的这段距离差距,就是在花冠急加速时将它们拉开的。一旦拉开了距离,大家速度全上来了,相互的间距也就保持住了。 在后面的旅途上,我又反复使用花冠的运动模式。每当这个时候,我脑海里面就总想到花冠的工况图,随着运动模式的按下,原来的扭力曲线,瞬间变得陡直起来! 呵呵,现在买车必言性价比和操控性,这样一部甚至让你产生“我是谁?”幻觉的车,真的让人很爽! 呵呵,这既是幻觉又是真实的,它是建立在现代造车工业先进科技基础上的真实。 再有,这只是一部区区十余万元的车——这也是真实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