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虽然现在还不如IT领域,中国汽车产业也逐渐开始通过驻外华人与美国大学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美国最近的产学联合项目已开始向公司外部开放。其对象除美国通用汽车和美国福特汽车外,还包括中国的汽车厂商。实际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能源环境研究所的Vicror Wong博士就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咨询,如燃烧及振动问题等。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后欧洲也很有可能发挥这种作用。 第四,中国企业自己也开始进行研究开发投资。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如果以技术为卖点的企业具备实力,必然要从技术源头着手、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以追求更高的附加值。而多数中国企业要想达到这一阶段,恐怕要到生产能力稳定以后、再经过一到两轮从开发到量产的循环,即2005-2007年前后。 也就是说,在汽车研发领域,几年后中国赶超先进水平的速度将会加快。 三种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来预测一下2010年的情况。 首先是标准看法。在部分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与日本持平,但在引擎控制、AT等复杂系统及车辆的整体设计中,日本领先3~4年。 其次是对日本比较悲观的看法。中国国内的技术革新、逆向工程不断发展,日本技术在各方面都失去了优势。中国的汽车比日本车更便宜、性能更高。最可怕的是日本的工厂和研究所都被中国所取代。 而与上述结果相反的,就是对日本比较乐观的看法。在必须具备综合实力的汽车领域,就算是中国也难以轻易赶超,日中之间的技术差距仍为5~6年。 当然,标准看法可以说是最客观的预测,不过如果突然涌现出具有超凡能力的工程师,兴起有巨大影响力的技术革新,所有的前提条件就都变了。有一点是肯定的:IT业所发生的一切,对汽车产业来说并非隔岸观火。 必须创造杀手级技术 今后日本必须要与中国在亚洲地区建立综合性研究开发体制,以明确在什么领域竞争、在什么领域协调。到那时,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双方不同的文化,严格区别分别经营的领域与共同经营的领域。 还必须要注意核心技术的外流。虽然无法完全防范核心技术的外流,但要与专利战略相结合,同时最重要的是日方应对绝对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级技术进行重新定义。也就是要学会选择与集中。应该尽早发现应该放弃的领域,尽快对下一项技术进行前期投资。因为如果总是把资源浪费在早晚会被淘汰的技术上,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干。 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等开创新时代的先进课题都是上述杀手级技术的组成部分。不要追求一时的轰动,应该使这些技术转变为能被市场接受的形式,成为可用于提升竞争力的源泉。这样一来,日本21世纪的制造业就可以重新恢复原来的优势,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在人事费用高昂的日本,要想得到与中国同样的投资效果,必须进行收效为几倍以上的研究开发。留给日本研究人员的时间已经为时不多了。(日经BP社报道 服部 健一=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 |
汽车产业 日本会被中国超过吗?
黄页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