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黄页 >> 家电 >> 索尼 >> 正文

索尼灵魂回归 60岁的索尼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未知  来源:IT时代周刊   更新:2006-5-11 14:02:0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来源:《IT时代周刊》】 【作者:向农

  《IT时代周刊》记者/向 农 刘 晖(发自东京)

  早期的创新成就了索尼,但后期因脱离市场、为创新而创新的他们却深受羁绊。60年前,索尼在一片废墟上缔造出日本企业的神话;60年后,巨人不得不再次向世界证明自己。今日,即将迎来60花甲的这家日本传奇企业,依然笃定固有精神——创新。不过这一次,他们为创新灵魂灌输了新的内涵——在技术、产品规划与市场的三结合之外,去关注客户的感受。检视60岁的索尼,创新如何成其为企业之魂?怎样支撑着长久屹立不倒的王者气慨?新的创新精神又将会赋予索尼怎样的新生命?《IT时代周刊》记者通过在日本索尼总部一周的深入采访,仔细探寻问题的答案。

60岁的索尼告诉了我们什么? 

  2006年5月7日,是索尼的60岁生日。虽然目前液晶电视和数码影像产品势头强劲,索尼似乎正在走出艰难时刻。但这个花甲老人所面临的景况并不乐观——英国新帅执鞭效果未现、业务整合前景不明……

  索尼,真的已廉颇老矣了吗?

  60年前,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定下了“绝不模仿他人”的原则。创新精神伴随索尼拼搏至今,开辟了索尼的天地,打造出SONY的金字招牌,笼络了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

  如今,当不会说日语的新董事长兼CEO霍华德·斯金格,以及新科总裁中钵良治站在一起时,这本身就是索尼创新精神的一种突破,更是新战役打响前的一次铭志。

  第一章 工程师+国际商人的创新之路

  2006年4月10日,在索尼总部的索尼博物馆里,62岁的Walkman(随身听)之父高蓧(音“条”)静雄同本刊记者一起观看索尼发展历史的短片时,悄悄擦拭着眼泪。

  高蓧静雄的百感交集缘自于他亲眼目睹了索尼创造的现代神话:从二战后一片废墟的东京起步,到现在年营业额600多亿美元,神话背后则是近60年的风风雨雨。

  工程师+国际商人

  1946年5月7日,在满目疮痍的东京,20多个人挤在白木屋百货公司一间33平方米的房间里,听39岁的井深大宣读一份他花了三、四天时间准备的《创业计划书》:“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技术人员应以执着的信念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最佳的技能……”

  力求建成“工程师的乐园”的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索尼的前身)从此成立。井深大是一位视技术为生命的人,充满了工程师的冲动与天真。在早稻田大学科学工程学院读书时,便以天才发明家而闻名。

  井深大的幸运在于,找到了比自己小13岁的盛田昭夫搭档。盛田是一个家财殷实的日本传统酿酒世家的第15代传人,浑身散发着贵族气息。10岁时就开始旁听自家公司枯燥无味的董事会议的他,虽然毕业于帝国大学物理系,却有着灵敏的商业嗅觉。

  天才工程师和国际商人的搭配,从此奠定了索尼的灵魂,那就是科技创新至上,营销策略辅助。

  而此后的大贺典雄更是将两种风格合二为一。

  当大贺还在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系学习时,就被盛田看中,6年的穷追不舍最终让他放弃音乐而选择索尼。大贺热爱技术,读中学时曾想当一名机械工程师,以找出产品在技术上应改进的地方为追求。同时大贺又是一流的营销家,从1959年进入索尼开始,他塑造了我们熟悉的索尼产品的形象:黑、银色,精致时髦,高科技感。

  “土拨鼠”的科技创新精神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井深语)”,“我们要开创一个市场,而不是去附和既存市场(盛田语)”,索尼两位创始人的话就是索尼成功的秘诀。

  公司在成立初期,规模小、资金少,只能从事科技含量低的电饭锅,乃至电热毯的研究与生产。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固执地认定:把发展技术作为重点,绝不模仿其他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并在以后一直忠实地遵循着这个原则。

  也正因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索尼被称为“土拨鼠般的企业”,意思是指作为小企业的索尼不断地推出了很多以前市场上从未见过,实际上也没人制造过的东西。当索尼生产出一种新产品,同行里的巨头们就会等着看是否会成功。如果成功,他们就会向市场上推出大量的相同产品,分享胜利果实。很多年里总是首先出场的索尼就像是用于实验的土拨鼠。比如在晶体管方面,索尼原先是领先的,但后来东芝投巨资建立工厂,产量一下子就超过了索尼。与那些资金雄厚、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大企业相比,根基尚浅的索尼自然处于弱势。

  起初井深对于“土拨鼠”这种称呼非常气愤,但多年以后,他的态度变了。“作为电子企业,最重要的是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探索新生事物是理所当然的事,墨守成规是落伍的表现。如果灵活地运用商品化方面的土拨鼠精神的话,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新生事物。”

  井深的办公桌上,后来就一直摆放着员工送的土拨鼠泥塑。

  国际商人的创新梦想

  如果只有技术,“技术的索尼”绝不可能成为 “世界的索尼”。

  “索尼必须向世界范围拓展,这是我们的宿命,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盛田昭夫坚定地表示,因为他体会到技术之外的另一种创新需求,那是一个突破日本,创造世界的梦想。

  在索尼成立初期,“Made in Japan”差不多就是廉价、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这让盛田心里非常不舒服。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世界市场对这个词语的看法。在他看来,推行国际化,将企业展现给世界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

  这位天才的经营者为了实现公司尽快融入国际化的目的,甚至创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化发音,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新公司名称。

  当“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逐渐需要迈入国际化之时,盛田感觉公司名称太冗长,对国际化的脚步有所阻碍。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翻遍了4本英文字典, 寻找了不少典故,最后决定锁定在拉丁文的“Sonus”(声音)、英文的“Sunney”(可爱的孩子)组合成“Sonny”意指以声音起家的可爱顽皮孩子。但“Sonny”在日文词汇里的发音不吉祥,最后决定去掉其中一个字母“n”,“Sonny”变成了“Sony”,一个日式的英文。

  1958年1月,公司抛弃了在英语中拗口的原名,东京通信工业正式改名为SONY(索尼)公司。

  1960年2月一个寒冷的冬日,纽约,盛田等人从Delmonico国际公司运回了请其代销的3万台收音机,转入自己公司销售。那一天,索尼美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之后,索尼开始了疯狂国际化的道路。1961年,索尼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发行ADR(由美国银行签发的代表外国公司股票,在美国市场上发行和流通的存托凭证)的日本公司;1970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从1972年的美国圣迭戈工厂起,索尼又开始了海外制造的布局。

  根据索尼2005财报,在总营业额中,日本、美国分别以29.01%和26.19%成为索尼最重要的两个市场。

  第二章 创新无孔不入

  当井深说“让我们来做一台录音机吧”,他只是打算制造与众不同的、有创意的产品。但是随着公司的成长,原有的技术加冲劲已经不足以赢取市场。索尼逐渐明白,必须让创新元素无所不在。

  在井深的天才工程师和盛田的国际商人两条道路交汇下,索尼的创新精神不断扩充着:应用模式、核心技术、营销策略、业务发展……

  应用创新:没有核心技术也能赢

  索尼刚成立时,各方面都比较薄弱,那时拿来主义是索尼的强项,即用自己的想法把更多的技术组合起来进行应用创新。索尼的第一桶金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技术就是他们买下别人后重新设计和制造的。

  Walkman是索尼最精典的应用创新范例。

  1978年的一天,井深带着一台索尼的便携式立体声磁带录音机和一副标准尺寸的耳机,一脸不高兴地来到盛田的办公室,“我想听音乐,又不想打扰别人。我不能成天坐在录音机旁边吧,但要想把音乐随身带着,这个机子又太重了。”

  井深的抱怨让盛田思考了很久。他早就发现年青人都十分喜欢音乐,甚至还有人肩上扛着大型磁带录放机,放着振耳欲聋的音乐招摇过市。

  一个巨大的市场呈现在盛田眼前,他命令工程师将一种小型盒式磁带录音机的录音功能去掉,换上非常轻的头戴式耳机。

  固守技术创新的索尼人似乎并不喜欢他的想法。一位工程师说:“听起来像是个好主意,但如果没有录音功能,还会有人买吗?我看不会。”

[1] [2] 下一页  尾页


 

黄页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黄页:

  • 下一篇黄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尼桑公司简介

    丰田与中国的交往史

    丰田公司简介

    丰田通商:引领技术新动向

    日本铃木入驻六安国际汽车城开

    谈日本汽车厂商的中国机会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