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9 月 16 日 ,由《中国日企》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日企公关研讨会”在北京的国际大厦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人员有中日传媒界人士、在华日企公关部负责人等四十余人。会议由世研传媒总经理安田玲美主持。
首先由日企公关沙龙召集人、 NEC (中国)有限公司事业发展部副部长赵启军简要介绍了上一届研讨会的情况,并提出有关今后活动开展的倡议。
赵启军说,公关沙龙对于公关部的从业人员来说很新鲜,也很有意义。会议上探讨的话题对于企业的实际公关活动有很大帮助,畅所欲言的会议环境也让公关沙龙活动的内容显得十分充实。各个参会公司的代表也都对公关沙龙的成果感到满意。
将公关沙龙和公关研讨会持续办下去的意义,首先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在华日本企业统一的公关文化,在日本企业共同面临的公关大环境下,形成一个合力,创建一种对企业有利的公关环境;其次,由于所有参与活动的日企探讨的问题都是与公关实用紧密相关的,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起到企业间业务支撑的作用;第三,日本企业在中国要面对很独特的公关环境,个人和团体的公关能力都能够在公关沙龙及研讨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更好地让公关沙龙继续为在华日企提供服务,今后的公关沙龙将采用《中国日企》主办 、 参会单位轮流协办的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苗炜介绍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发展历史。 1995 年,《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创刊。当时是双周刊, 2001 年改为周刊,从而更接近读者。苗炜主编认为,中国的新闻环境和群众的关注点决定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走势。 2001 年的 9.11 事件让刚刚成为单周刊的《三联生活周刊》得以顺利地在全国展开销售。但是自从 2006 年以来,《三联生活周刊》没有一次用国际报道作封面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读者兴趣的转移造成的,现在的中国读者对国际新闻的关注比较少。去年《三联生活周刊》销量最大的一期是由“超级女声”的冠军李宇春做封面的,这也能体现出大多数中国读者的兴趣所在。
《商务周刊》主编高昱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类杂志的概况。总体可以分为三种:新闻类、工具类和人物类。《商务周刊》就属于新闻类周刊。多数新闻类周刊都是双周刊,只有一本证券刊物是每周出版的。和通俗类杂志不同,这类杂志 80% 左右的读者是通过订购得到杂志的。
虽然有着比较广泛的读者群体,但是大多数商业杂志都是以城市的白领为主要对象的,因此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个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注意。 2002 年,随着网络泡沫的兴起,更多的杂志注意到了吸引眼球的重要性。因此,市场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杂志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现在更多的杂志关心自己的销售情况超过了对内容本身的关心,这一点对于企业公关人员是有 提 示作用的。
《商务周刊》是一本年轻的经济类杂志,从创刊到现在只有不到 6 年的时间。从去年的调查看,《商务周刊》的读者中,在开发区工作的制造业经理人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商务周刊》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并准备出版副刊《工业月刊》。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商务周刊》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商务周刊》的每一篇报道都会经过至少两名当事人的确认,同时,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企业不愿意接受采访,《商务周刊》也会让企业的公关部对报道的基本事实给予判定,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利益。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 、 日中传播研究会理事长高 井洁司 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调查中心主任刘志明作了关于“后小泉时代中日关系与日企公关问题”的主题演讲与评述。
高井 先生指出,安倍接替小泉成为下任首相可以说是毫无悬念的,问题是对中日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影响。与小泉相比,安倍的中国观更差,而且他周围的智囊很多是强硬的反华分子。所以,很难指望在安倍任内中日关系有大的改善。两国关系的紧张状态今后还会持续下去。但安倍的人气及政权的基础要比小泉弱,因此,他本人并不期望在靖国神社等问题上挑起与中国的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关系也不会发生严重恶化,特别是对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不会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应加强在环保、节能及亚洲一体化等领域的合作。
刘志明 先生分析说,近一年来,中国的对日舆论和国民感情尽管没有发生重大恶化,但民众的“厌日”感情依然非常浓厚。在这种情况下,日企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应重视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同时,应有效利用企业网站、博客等手段积极传播信息。
最后,在清华 — 日经传媒研究所研究员山本浩 司 先生的主持下,与会人员就各自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文 / 杨枫 赖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