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黄页 >> 在华日企相关 >> 正文

在华日企的困惑与决断

作者:未知  来源:新华网   更新:2010-11-12 16:12:42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日本的政治与经济已经分开,日本企业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2005年4月,是让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备感困惑的一个月。从月初到月中,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发生了反对日本右翼的游行,这让日资企业受惊不小。


  有几家企业收到了东京发来的命令,让在上海的日本职员准备好了回国机票。“真是成了惊弓之鸟,日本总部是完全没了主张。”5月10日,一位刚从上海回到北京的日企总代表带着几分嘲笑的口吻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也不是不能理解日资企业的做法。4月一整月,成都一些不法分子砸日资百货商店玻璃的镜头,在日本各个电视台不止千百次地播放,北京、上海游行的镜头更是反反复复地播放,给日本市民的感觉是,中国所有城市天天都在举行反日示威。


  来自日本国内外的压力可想而知。在各种困惑围绕在日企周边的时候,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中日关系?是否还要在中国发展下去?日资企业在非常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在北京、上海采访数家日资企业,接触了众多的日本职员、机构工作人员、媒体人士后,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日资企业虽然有不少困惑,但在中国发展下去的总方针没有改变。


  能否迈出新的一步


  刚刚在日本度过半年调查研究生活回到北京的张季风已经基本整理分析完了收集到的所有外文资料,他认为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相对滞后,不会拖累中日经济关系的推进。


  “中日经济是一种互补共赢的关系,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打压两国发展经济的势头,对谁都没有好处。”5月9日,张季风在家里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季风一直从事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的研究。他现在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大型投资项目的研究上。


  “丰田已经把它们最新的车型拿到了中国,年产几十万辆汽车的生产工厂在中国落脚后,中日经济关系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张季风说。


  新阶段的特点是什么?5月10日,三菱商事中国总代表助理小山雅久坐在公司会客室的沙发上,没有直接回答《瞭望东方周刊》的提问,他从烟盒里抽出一支中国产香烟,但又没有点燃,开始说:“我觉得可以把日企对中国的投资分为三个阶段。”


  小山说,第一个阶段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时期,大致从1972年到1990年前后。这个阶段以组装为特点,投资比较集中在日用家电产业方面,但总的件数、投资金额还不能和后两个阶段比。


  第二个阶段则是上个世纪的整个90年代。在这个阶段,日资企业开始把零部件厂家带到中国,在中国从事生产的特点更多了一些。90年代后期,中国市场逐步形成后,日企开始重视中国市场,为第三阶段的以中国市场为目的的投资打下了基础。不过小山认为,第二阶段的对华投资受到了日本国内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没有把日本的力量力度集中起来。


  在日本经济从长期危机中脱身出来以后,日本企业才真正具有了投资力量。小山说:“第三阶段的投资发生在2000年以后,汽车、重型机械设备等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始投资中国,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对华投资现在刚刚开始。”


  在对日本汽车产业对华投资问题上,小山雅久与张季风的观点不谋而合。


  汽车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年产量在数十万辆的汽车组装厂的投资,数额极大,对市场要求极高。这种投资方式,对中国、日本两国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出资几百万、几千万就能建设的吸尘器、洗衣机厂投资。


  小山雅久把拿在手中的烟点上后说:“汽车、发电站、钢铁加工等一系列的大型、重型项目,是第三阶段投资的主要内容,是日本技术、资金都能发挥很大作用的阶段。”


  作为一家在中国从事贸易、投资30多年的企业,三菱商事对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看得很清楚的。小山雅久在三菱商事20多年的工作中,在北京、上海度过的时间比在东京还要长,结交的政府、企业、学校、媒体的中国朋友比日本朋友还要多。


  日资企业在决定大项目的投资时,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这些年来的中日政冷没有拖累两国的经济交流,但有一个良好的政治交流,能更大地维护和促进两国的经济交流。政冷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也没有充分预料到的。


  日本右派势力施压


  5月9日下午,刚刚从日本来到北京的《东京新闻》编辑委员清水美和静静地坐在国际俱乐部饭店大厅的木椅上,与《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交换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


  清水在北京当过特派员,是日本报道中国问题的专家。日中关系似乎进入到了清水从未经历过的对峙状态,他来北京想寻找出一个突破僵局的对策,不过似乎一时难以找到点什么。


  就在前一天,小泉的心腹、自民党国会议员中川秀直在朝日电视的对话节目中说,小泉纯一郎首相今年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不参拜靖国神社,日中关系也不会出现重大的改善。”


  同样在日本媒体工作过几十年、主要从事中日关系报道的横堀克己在北京见到《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后,问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今年日本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会不会出现上百万人的大游行?”


  日本媒体中,右派报纸《产经新闻》、保守派报纸《读卖新闻》在煽动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在炒作北京、上海出现的一些反对日本右翼活动中的过激现象。


  从4月中旬5200名日本观光团成员取消了五月黄金周来中国旅游的结果看,日本媒体的报道发挥了作用。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关系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紧张过。小泉首相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得到《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的全力支持的。


  中国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要在经济上遏制中国,要把中日经济关系拉向倒退的经济产业大臣。不论什么时候,现任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谈中国问题时,总是沉着脸,短、犀利、特别让人不快的语言从他口中一一脱出,找不到一句面向未来的话。


  台海两岸之间在加强交流,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好像什么也看不见,在外交上公开挑战中国底线,他明确地对中国说:“45年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一直把台湾问题放在条约范围内。”


  同样,町村大臣清楚地知道光他那几句反对的话,不会让欧洲在对华武器出口方面改变主意,但他要的是表现自己的态度,要把日本遏制中国的态度表现得明明白白,至于结果怎样,则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问题是这种来自日本国内的政治、舆论压力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安田真一认为,日本的政治与经济已经分开,日本企业要走一条自己的路。反而,“中国国内民意的变化是日本企业更加关心的。”安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日本政治经济分离


  安田真一,1980年大学毕业后从事中日贸易方面的工作,以后到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就职,25年来,中日政治经济关系一直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5月10日下午,安田在摆满了中国各地政府赠送给该协会各种纪念品的会客室里,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了他观察到的日本政治经济特点。


  “美国总统可以带一飞机的企业家来中国谈项目,但日本首相是不会这么做的。”安田苦笑一下说。在日本国内,政治家要为选民争项目找资金,但国际问题大都不会成为选举时的争论焦点,日本政治家也没有把国际政治看得有多高。


  日本政治的注重点在国内,在国际问题上,日美关系是日本外交的主轴,这种主轴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只听从美国命令的简单方式,没有任何日本特色。


  但是,日本企业看到的则是国际世界,不是日本政府眼中惟一存在的美国。日本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国际市场。内向的日本政治与外向的日本经济在进入2000年以后,已经成为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一位采访过小泉首相与经济界见面会的日本记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奥田硕在会上对小泉首相说,应该慎重考虑参拜靖国神社的事。小泉根本没理睬奥田。小泉从会场走出来时,脸上的表情是:生意人喝错了药,如今也要干涉政治了。”


  包括经团联会长在内,企业家能影响政治的人,在日本已成为凤毛麟角。


  “中日政治关系发展不顺畅,但目前并没有影响两国经济关系。”安田说。日本企业该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企业各自有自己的战略,按自己的计划走。


  “在去哪里投资,分几个步骤投资方面,日本企业是很慎重的。如果接受投资的国家出现了政治环境等的变化,日本企业会在制定新的投资计划时,把这些新的变化考虑进去。”安田接着说。


  安田认为,日资企业主要有两种:一种在中国以生产为主,产品基本上返销到日本或出口到第三国。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这样的企业影响很大。只谈经济条件,如果劳动成本迅速上升,这样的企业可能会从韩国搬迁到中国沿海,再从中国沿海搬到内陆的,甚至有可能去其他国家寻找低廉的劳动力供应基地。


  还有一种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而来中国投资。中国市场的存在、发展就是它们生存下去的条件,这种企业最重视的是市场,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来中国投资的日资企业比较多。这是中日经贸能够稳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日本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将导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日本在政治上与中国对峙的行动愈发增加,而日本国内没有一个能够与其掣肘的力量,日本右翼势力也能肆无忌惮地大行其事。


  中国需要日资企业


  华堂把日本成功的服务模式带到了中国,日立则把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带进了中国。服务也好,企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好,这些正是中国所缺少的。中国企业不论你是做什么的,来观摩一下跨国公司的运营模式,就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


  张季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经济缺少的是技术和资金,而日本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些。”张季风统计了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到2004年底,实际到位金额为461亿美元,约占中国引进外资总量的9%左右。


  过去有种观点认为,日本没有把它们的先进技术转让到中国来,张季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说:“一个成熟的市场才能吸引成熟的技术。中国汽车市场成熟了,丰田就来了,而且是把它们最好最成熟的产品带来了。”


  中国在加强对日本的出口,而且出口品目不再是生姜大蒜,而是机械机器,从2003年中日贸易统计上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食品的对日出口正在下降,纺织品、机械机器成为中国出口的主流。


  “我们应该看到,两万多家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出口的,不仅返销到了日本,还出口到了欧美地区。”张季风强调说。中国发展经济需要日本,需要日资企业。


  宽阔心胸带来共赢


  张季风所说的两万家日资企业中,大多属于我们不很熟悉的日本中小企业。众多的日本中小企业来中国求发展,同时也把它们的技术、资金带到中国,在更深的层次上,推动着中日经济的共同进步。


  5月10日,中国日本商会秘书长五十岚克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我们的会员,我们通过和中国政府的沟通,把企业对中国政府的希望及时地转达到中国政府那里,同时把中国最新的经济、法律信息也转达给来中国投资的中小企业。”


  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态势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日资企业在中国生存下去的一个条件。保持中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日资企业在中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后,中日经济关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三菱商事中国总代表助理小山雅久认为,那将迎来两国企业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的一个新阶段。“也许不再是日本出技术出资金,中国出劳动力去其他国家建设化工厂、发电站,而是日中两国共同出人出钱出力建设一个亚洲或国际化的市场。”


  在天然气、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原燃料进口市场上,同时在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上,中国要素的出现,让建立新的贸易秩序成为一种需求。


  目前中日两国之间,两国企业之间小的、局部的竞争是有的,但没有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新秩序的形成,将面临着新的困惑,新的矛盾,需要用新的智慧做出决断。


  当经济活动已经无国界化、货币及人能够自由移动时,不能说因此企业就没有了困惑,但真正实现了那些,将会使困惑小许多。


  敞开心胸迎接日本企业,求得中日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是让日资企业摆脱困惑,下决心在中国发展下去的好方法,最终也是让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式。


 

黄页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黄页:

  • 下一篇黄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尼桑公司简介

    丰田与中国的交往史

    丰田公司简介

    丰田通商:引领技术新动向

    日本铃木入驻六安国际汽车城开

    谈日本汽车厂商的中国机会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