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黄页 >> 在华日企相关 >> 正文

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艰难

作者:未知  来源:日经BP   更新:2009-11-2 12:55:36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为日本市场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在新兴市场国家卖不出去。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日本厂商的技术和产品因为技术过剩或质量过剩而并不为客户接受,引发了“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与克雷顿·克里斯滕森教授指出的“创新者的窘境”相同,有意见认为应该称之为“新兴市场国家战略的窘境”(东京大学制造经营研究中心)。

    “创新者的窘境”是指某产品领域的领军企业为了忠实满足该领域现有大客户的要求,而疏忽新客户要求的“定律”。克里斯滕森以硬盘产业为例,分析了硬盘领域领军企业新老交替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的两个类型:“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是指某种产品的领军企业以主要客户为对象,阶段性提升性能。从硬盘来说,就是按照计算机厂商的要求,提高存储量、处理速度、可靠性等性能。与之相比,“破坏性创新”是指在某个时间向市场投放性能、价格均远远低于主流的产品,开拓新的用途。

    “创新者的窘境”就是指这种性能、价格皆低的产品打赢高性能、高价格产品的情况,也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但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中,技术过剩及质量过剩——“在满足客户要求的过程中超越了客户要求”尤为重要。

    书中指出,“创新者的窘境”是领导某种产品的大企业极易掉入的陷阱。那么,为什么在新兴市场国家日本厂商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

    笔者认为原因是日本厂商“持续性创新”的效率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按照客户要求追求性能提升的过程中,开发本身变成了只追求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的活动。

    虽然各国企业都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但日本厂商的实现方式却不同于美国和中国厂商。日本厂商倾向于首先借助制造实力提升性能和可靠性后,最终实现盈利。提高制造实力容易自我目标化。与之相比,美国和中国厂商思考的则是盈利多少,然后再按需强化制造能力或是对外采购。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日本厂商和中国厂商同时向中国市场投放产品和技术,那么,前者和后者进行的则分别是“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日本厂商进行“持续性创新”的着眼点是日本市场客户。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客户时虽然可以改变质量和可靠性水平,但是,这样做的话,制造能力的构建与日本客户的需求相背离,所以日本投放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大多与日本相同,这就出现了“过剩”现象。因此,中国厂商就是以日本企业的这种“过剩”为突破口,依靠满足客户要求的技术和产品而“巧夺”市场的。

    中国和美国厂商首先需要确定收益多少,在制定战略时就必须推测出客户需要的价格和性能。由此拥有对客户要求反应迅速的“体制”,这是其优势所在。

    但这种做法也可以看作是短期行为,长期效果就不同了。正像前面说的那样,日本厂商一直依靠制造能力的提升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这会使得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信赖,起到了提升品牌价值的效果。也就是把“制造能力提升”转化成了“品牌价值提升”,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日本产品良好的质量和可靠性还未得到充分的认知与理解。换言之,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区分还处于流动状态。当中国客户发现日本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优势后,“过剩”将转变为“恰当”,“破坏性创新”将再难起到“破坏”作用。

    认为“区分”可能变化还有另一个原因。以一跃成为“破坏性创新”主角的中国厂商为例,他们的技术大多是简单模仿,或是按照发达国家厂商构筑的模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陷入同质化竞争而使技术革新停滞,最终无法发挥“破坏”作用的实例屡见不鲜。

    既然存在变化的可能,日本厂商努力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宣传日本产品的技术和优势上。另一方面,日本厂商可能还需要“两面作战”,重新审视前面提到的产品化过程中形成的“过剩体制”,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剔除过剩部分。

    对于中国厂商而言,能否摆脱简单模仿,向“低成本化技术”、“小型化技术”等适合中国市场的“破坏性创新”方向发展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这就像是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开发的一些技术没有在发达国家取得成功,却以过时技术“复活”的形式出现在中国那样。《现代中国产业》以VCD和PHS为例,介绍了发达国家企业开发的技术未能在发达国家成功,却在中国创造出巨大市场的事例。该书把这种事例称为“岔路创新”。

    而紧随其后的,是来自中国的真正的“破坏性创新”。这一现象已经在通信设备和汽车领域初现萌芽。一旦“全面”展开,很可能突破中国国内的范畴而向全球展开,甚至波及日本市场。到那时,日本就应该虚心学习,掀起新一轮的“破坏性创新”。


 

黄页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黄页:

  • 下一篇黄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尼桑公司简介

    丰田与中国的交往史

    丰田公司简介

    丰田通商:引领技术新动向

    日本铃木入驻六安国际汽车城开

    谈日本汽车厂商的中国机会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