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黄页 >> 在华日企相关 >> 正文

工业生产分工明确,日本企业扩大对华投资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日企   更新:2006-6-15 8:49:55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导语∶中日经济关系,已经从农业与工业互补格局,演化成工业内部的分工合作关系。一个逐步强大的工业化中国的出现,是催化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日本对华投资的扩大,为日本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是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工业生产分工明确,日本企业扩大对华投资

    在经济建设中,是谁在不断地把大量的资金投到中国大陆?   
    不是美国、韩国,也不是香港、台湾。与2004年相比,对大陆的投资美国减少了22.3%,韩国减少了17.3%,香港(-5.5%)、台湾(-31.0%)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就是中国自己,2005年对内投资也比前年减少了0.5%。以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投资基本上已经到位以后,投资速度的减慢就成为了必然。只有在分工合作格局明确,新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才能让投资不间歇地持续增长下去。
    如今,在中国投资的国家与地区中,日本一枝红杏出墙来。日本贸易促进机构4月初完成的日文版《2005年对华直接投资动向》(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在主要国家与地区对华投资减少的情况下,日本比前年增加了19.8%,达到65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日本企业在中日政治关系不十分顺利,个别媒体炒作、煽动中日民间感情对立的情况下,投资没有减少,反而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这是因为中日经济关系中,两国在研发技术阶段、生产水平、市场规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表现得越强烈,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动力就越大,中日经济关系也将因此而越发成熟,中日关系的全面好转就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电子、汽车等大项目正走进中国
    日本企业的主要强势有两个,一个是汽车,再一个是电子电机。电子电机的投资规模相对小一些,去国外投资也比较方便。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初始阶段,这样的投资比较多。汽车则不同于电子电机,其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准高。只有汽车产业加大了对华投资,才能显示日本企业在中国做强做大的决心。
    如今,日资企业在电子方面的对华投资加快了步伐的情况下,汽车产业对华投资规模早已超过电子电机,成为拉动日本对华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电机方面,日立制作所决定对华投资10亿美元。其中日立环球存储产品(深圳)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就高达5亿美元。2006年1月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工程全部完工以后,深圳工厂的存储器(HDD)生产规模将达到日立总产量的一半。今年,日立在中国市场的共同销售额达70亿美元。
    松下电器产业也没有落后。该公司今后在中国的投资额为19亿人民币,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了“松下杭州工业园”,其洗衣机生产量将达到250万台规模,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工厂之一。
    汽车产业的对华投资状况,我们已经在本刊2006年第2期的分析评论中做过详尽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言了。我们需要注目的是,在2009年日本6家汽车企业要在中国投资2250亿日元,年产能将达到241万辆的目标确立以后,组装厂家系列的大量中小零部件供货厂家,已经“粮草先行”,广东汽车制造园地中云集的大量日本汽车零部件厂家,就是一个例证。
    汽车产业对华投资扩大后,日资企业也由过去比较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开始向北推移,它们在长江三角洲站稳脚跟以后,2000年以后,继续北上,现在已经到达勃海地区,与先期在大连建立的生产基地联成一片。90年代后期,日本的对华投资范围主要为纤维、电子、食品加工等。2000年以后,在投资内容上,加入了软件、研发、汽车等新内容。
    日本的对华投资不是一波退后,再上新的一波,而是一个后浪推前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日工业分工格局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让中日经济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中日之间过去一个是农业国,另一个是工业国,不存在工业内部的分工关系。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让农业与工业的格局转变成工业生产分工合作的一种新的关系。
    在中日间的工业分工格局中,我们不能忽视韩国的存在。东亚地区,在研发上日本有优势,在高技术产品的制造上韩国有技术,而在大量生产方面中国有优秀的劳动力资源。三者之间和则互补,分则孤掌难鸣。
富士施乐公司吉田晴彦专务董事说:“富士施乐从几年前开始在日本研发、实验性地制造一些产品。公司的技术含量高的零件在韩国生产。在产品可以大批量生产以后,日本出设计,韩国出高技术零部件,这些拿到中国后,在中国生产复印机等产品。市场则是全世界。”
    不过,“开发对生产”的分工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2004年以后,东芝、日立、松下等日资企业已经先后在中国设立了独立的研发公司,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力度。松下电器在中国有5家独立的研发企业,东芝、日立已经把它们的研发部门独立出来,另设了专业的研发公司。中国每年400万大学生、几十万硕士博士生走出校门,大量优秀的理工科学生在寻找工作机会。中国的理科人才的基数要远远大于日本,如此丰富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很难找到的。日本企业自然是看到了中国研发力量的年轻、充满活力的优势。
    但是,日本本身的消费阶段与中国不同,日本企业在全世界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对用户的需求有反馈机制,这些不是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把握得了的。离市场最近的企业,信息反馈最快的企业,才是能准确决定研发方向的企业。富士胶片董事长谷森重隆说∶“一次拿出2000亿日元投到开发中去,企业家是要作出非同小可的决断的。一个决断上的错误,不仅会让企业利润付之东流,也会在很长时间内缺少收益好的项目。”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开发的先进性,投入大量的资金从事研发。以中国企业水平上看,我们像日资企业那样动辄投入数十亿美元从事研发,目前还没有可能。
    今后日本对外投资中,将会加大对亚洲其他国家投资的比例,但是,日本企业已经在中国投下了相当大的资本,中日在生产方面建立起了互补关系,中国的市场有其魅力,这些是日本企业加大在华投资的根本原因。

(文/陈言)


 

黄页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黄页:

  • 下一篇黄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尼桑公司简介

    丰田与中国的交往史

    丰田公司简介

    丰田通商:引领技术新动向

    日本铃木入驻六安国际汽车城开

    谈日本汽车厂商的中国机会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