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与品牌之困 信誉的产生基于企业实质信誉力,却来源于利益相关者的外在感知。传播可放大或缩小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誉力的感受。日企实质信誉力薄弱,在信誉的传播上更表现不足。 信誉反映了范围宽广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看待公司的,信誉也反映了公司应该如何与媒体和相关利益者沟通。日系企业作为相对完整的体系,在外界信誉感知上带有的强烈的共性和倾向性,值得引起整体的反思和转向。 近30年来,随着中国市场从荒芜走向繁华,跨国集团百花齐放,本土企业争相崛起。曾经引领一代风骚的日资产品高不敌欧美,低不比本土。日企在华市场的没落突出体现在品牌的没落与遗失上,从台前走向幕后,从B2C走向B2B,无形资产付诸流水。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战略上忽视传播。日企在产品工艺和质量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为大家所敬佩,但是中国消费者已经变得越来越挑剔,不再只满足于产品质量的基础需求了。今天的中国是个全球化的大集市,企业竞相传播,媒体推波助澜。在这个声浪高亢,传播至上的市场上,来自日企的声音显然太微弱了。 传播诉求上,日企日复一日地灌输其引之为豪的“质量”。撇开近年来频出的“质量门”事件,以及消费者对其产品歧视的反感不说,中国市场在很大范围内已经从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如果说“质量”是产品消费市场的核心关注点的话,品牌消费市场关注更多的则是心理体验。比之欧美韩企业,比之中国本土企业,日企甚少去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近期彩电新品推广的事宜为例:韩企抢占了奥运概念;中企把握了中国消费者偏爱“多大全”的心理;而日企依旧延续着“高清”概念,在中国首迎奥运这个特殊时期,甚至连“体育”都不屑一提。 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相伴而行的,是传播形式上的更新递进。正值媒体裂变时代,各种新媒体充斥耳目,单一的广告发布已经远远不能支撑现代传播的需要了。传播形式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升级,广告形式层出不穷,公关事件求新求变。然而就日企而言,除了数码类产品表现过一些可供圈点的创新外,整体表现乏善可陈。 日企在与相关利益者沟通的过程中,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后天的乏力。 日本文化相对保守而内敛,对外界环境的融入度低;日本和中国在历史过程中沉积的恩怨,两种文化在潜意识层面的冲突,一旦受外部事件刺激,很容易在市场上形成对日企的抵触情绪。这是日企在中国市场传播上存在的先天不足。 日企不仅在传播技能上不思进取,在与媒体和相关利益者沟通的态度中,也显得轻率和傲慢。 中国当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市场规则和法律上都大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然而日企在这个市场上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诚信与友善,相反,让相关利益者感触更多的是精明与算计。 通信设备上盛势欺人,导致中国将需求转向欧美;东芝事件中钻法律空子,对美国消费者和中国消费者区别对待;松下与小天鹅合作走向终结,合资企业连年亏损,日企却数年内提取高达3亿的技术提成;倾销淘汰产品,质量门频出,消费者投诉集中…… 不善于营造受人爱戴的企业形象,亲和力弱,拥护不足,缺乏与利益相关群体的有效沟通并赢得支持,终将日企推至一个竞争不利的态势。更为不利的是,信誉的影响是长久而具有惯性的,好信誉难得,坏名声难消。 中国市场还在继续膨胀发展,群雄逐鹿的场景将愈演愈烈,企业实质信誉力不进则退。 |
谈在华日企整体失落的背后
黄页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印染经验值得借鉴
日本隐形冠军加速走向前台
在华日企权利下放才能激发员工斗志
中国西部吸引日企 获赞人民热情胸怀宽
日企职员自爆竞争激烈 为升职“不择手段”
日企在中国大“玩”微博的营销启示
日本协会称日企在华投资不应再指望廉价人工费
揭秘驻华日本员工的堕落生态
在华日企看好微博营销
日本企业如何在夹缝中觅生路,赚大钱
在华日企热捧网络营销
在华日企的困惑与决断
在华日企经理做希望小学名誉校长
调查显示在华日本企业受尊敬程度普遍不高
日本阿克力食品有限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北京曼俪爱吉——为了一生珍藏的庆典
日本《琵雅北京 文苑》创刊
日本能率协会咨询股份公司 积极拓展在中国的事业
为日企量身定制企业培训
世界的静冈-日本地方政府驻华机构的先驱者
华闻旭通 中国广告市场的开拓者
第四届中国日企公关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互联网中的日本企业报道(监测时间: 2006年8月)
欧姆龙健康医疗产品在中国广受欢迎
记欧姆龙自动化(中国)统括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