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黄页 >> 在华日企相关 >> 正文

在华日企汽车行业沉浮录

作者:未知  来源:日企吧   更新:2009-4-28 14:43: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后悔当初轻视中国市场
  
    他们长期轻视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今他们醒悟过来了。本田已经在中国形成了规模;丰田的世界战略中,中国占了最重要的位置;三菱则把今后的轿车生产重点放在了中国日本汽车巨头们似乎正在采取补救措施,希望能够挽回他们在中国所犯下的错误。
  
  
    他们的错误在于: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中国这个巨大优质的制造基地的价值,更没有预见到制造基地与销售市场之间的连通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数不清的汽车招商团去过日本,希望日本汽车巨头到中国来投资建厂。但每次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坊间曾有传闻,中国的某部长访日回来后对身边人说过,日本企业太傲,我已经死了让日本企业来中国造车的愿望。
  
  
    日本人为他们的“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到了90年代,日本人突然发现,欧美汽车商不仅在中国建起了遍地的合资企业,而且欧美汽车品牌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更糟糕的是,90年代后期,中国的私家轿车需求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欧美汽车即挟他们的合资厂和品牌资源,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占据了优势地位。日本尽管拥有一大批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汽车巨头,但在中国,他们的市场占有率都低得可怜。
  
  
    日本人太谨慎了,或者说他们对中国的预测错得太离谱了。80年代,日本汽车业只相信在欧美有大的私家汽车市场,中国靠进口维持官方的、企业的需求就可以了。在整个90年代,尽管他们已经发现中国市场很大,中国不可能总是从国外进口日本的整装车,中国需要有在这里生产的轿车,但是依然不敢在中国投资太大,就算是胆最大的本田,1999年在广州建立的汽车制造厂,产能不过1万辆,与日本的经济学家们常说的轿车生产最少要上的20万辆规模所去甚远。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汽车企业开始了亡羊补牢式的战略调整。目前本田已经在中国形成了规模;丰田的世界战略中,中国占了最重要的位置;三菱则把今后的轿车生产重点放在了中国。
  
  
    一起到中国去!
  
  
    从汽车保有量上看,中国与巴西、俄罗斯、西班牙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都是2000万辆左右,比韩国(1400万辆)、印度(1200万辆)多,但只相当于德国、意大利、法国的一半,离日本(7400万辆)、美国(22545万辆)则相去甚远。近几年来,欧洲、日本汽车市场已经饱和,美国市场也只有1%的增长率,而中国还基本上是刚刚开始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到了汽车产业上,今后在新增的汽车制造、销售上,中国要在世界占很大的比重。虽然有石油涨价、城市污染、道路拥堵、停车场紧缺等等问题,但是要让中国的汽车销售数量降下来的可能性极小。
  
  
    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几年来出现了飞跃。2001年中国销售了237万辆汽车,2002年就跨越到324万辆,2003年进一步增长到439万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是按每年增加100万辆的速度提升销售量的。按这个速度下去,十几年后,中国将与英法等国的汽车保有量持平。但是就是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也远不及英法等国。
  
  
    日资汽车企业中,较早进入中国的是五十铃。该公司于1985年和中国企业成立了一家“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组装中小型商用车(卡车)。从1993年开始,日资企业渐渐地进入到中国,1997年前后有一个小的高峰,2003、2004年又是一个建合资企业比较多的时期。据本刊统计,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日本汽车企业均在中国有合资厂家,其总数为28家。单纯计算其美元的投资额接近23亿美元(不包括日元及人民币的投资额),到2003年每年的产能为53万辆左右。由于2003、2004年有个小高峰,所以日资企业今后在中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应该大大超过53万辆,估计能接近70万辆。
  
  
    1997年及2003年前后的两次小高潮,容易让人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一窝蜂似地去美国投资的往事。日资企业的投资方式各有不同,但时间上是那么的集中,在精力上是那么的专注,简直让人难以理解。那时日本眼中只能有美国人,日美经济摩擦愈演愈烈,企业不能不去美国,那时的日本根本看不见周边还有别的国家的存在。
  
  
    如今,日本汽车企业在美国的拼杀告一个段落,它们要集中精力来中国了,它们的投资方式不尽相同,但也还是基本上也是在同一个时期共同来到了中国。
  
  
    丰田:把生产的重点放到了国外
  
  
    日本汽车企业对外投资,基本上是以水平的形式投向同样为工业强国的欧美国家,而以垂直的形式向工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案例不是很多。工业强国都是经济强国,国民有购买汽车的能力。
  
  
    从2004年起,媒体开始传说丰田有个BRICs战略。它们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前景较好的几个大国——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这四个国家,作为一个“大象经济体”,要在这里开拓新的汽车市场。
  
  
    10月8日,丰田汽车公司东京总部负责海外媒体公关工作的藤井英树没有直接回答《经济》记者对BRICs战略的提问,他拿出最新版《丰田概况》(2004年),找出其中的相关数字,对记者说∶“我们目前在俄国还没有生产汽车的企业。巴西虽然有一家,但那里的生产量只有不到4万辆,而且那里是1959年就开始生产的一家合资企业。”
  
  
    从丰田的对BRICs国家的投资看,它们实际只把中国当成了重点。丰田在印度有两家合资企业,但那里的生产能力与巴西基本一样,不到38000辆,说不上有规模。从丰田在天津的发动机生产状况(83000台),从天津一汽丰田的威驰、花冠的生产量上看,年产5万量远不是它们的最终目标,今后将有很大的发展余力。
  
  
    藤井向《经济》介绍的最多的是丰田的国内外生产数量的变化。1999年,丰田在日本国内生产了312万辆车,在国外是161万辆。当年的总产量为473万。但到了今年,藤井拿出了10月份刚刚计算出的数字∶2004年日本国内368万,国外306万辆,总计674万辆。“我们在国外生产的汽车已经接近日本国内了。”藤井强调说。
  
  
    丰田当然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变化,凭借手中的“丰田生产方式”,丰田要以“改善”的方式跨进中国。它不同于本田的小步进入,逐步展开的中国战略,虽然比本田晚了几年,但要以高产能的形式大踏步地投资中国市场。丰田去国外投资非常慎重,它们是“摸着了石头也不过河”,但现在要在中国试水了。
  
  
    三菱全方位进军中国
  
  
    10月4日,东京小雨,记者比约定的时间早20分钟到达田町轻轨车站,没几分钟便走到了三菱汽车总部大楼。很奇怪的是,这里的一层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车展大厅,再抬头看看,大楼的标识已经换成其他公司,三菱消失了。
  
  
    赶紧给公司董事局秘书打电话,才知道公司三菱已经搬到东京最新的品川办公大楼区了。等赶到这里时,早已过了约好的采访时间。负责全公司开发工作的常务董事贵岛彰很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后,看着记者的满头大汗,说∶“我们搬到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该早点和你说一下就好了”。其实三菱发来的接受采访的回复书中,新地址是写得很清楚的,几年没有去总公司,记者没有想到他们搬了家,搬到一座非常漂亮的现代化大楼中。三菱正在销售的汽车、今后准备销售的汽车都在一层大厅中展示着,不时有客人在大厅里打开车门,仔细观看汽车内置。
  
  
    三菱在美国、日本的销售遇到不少困难。今年5月21日,三菱发表了2003年度决算结果与事业再生计划(2003年4月~2004年3月,在日本是2003年财政年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企业战略,加重中国市场的比重,加强在中国的生产。三菱品牌的汽车在中国销售的不是很多,2004年在中国将销售3.8万辆三菱品牌的汽车,到2008年,他们有意提升到21.3万辆。在提升三菱品牌车的销售量时,合资品牌的汽车将从2004年的18.7万辆,减少到2008年的不到10万辆。也就是说,三菱将在中国生产自己的品牌车,而不再是躲在合资企业的背后,用合资企业的品牌生产、销售“三菱血统”的汽车了。三菱在中国的汽车销售总量增加的不是很多,从他们的计划上看,是从2004年的22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31万辆。但这里的三菱血统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三菱要亲自出马了。
  
  
    贵岛是三菱汽车中负责技术开发的最高干部,谈到汽车发动机语言顿时轻快、明亮起来。三菱汽车中的一些重要的汽车发动机的开发、研制工作都是在他参加或领导下完成的。有了发动机这个关键技术,生产汽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贵岛非常有信心地对《经济》说,“我们在1996年就和沈阳航天签订了发动机项目的合资合同,和中国企业成立了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前,中方企业多次考察日本发动机制造企业,经过多次比较,最后才选中的我们。”三菱北京事务所所长远藤裕己也在北京对《经济》说过,“我们的合资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厂家。”如今沈阳三菱的发动机已经装在了中华、金杯海狮、东南富利卡、东南得利卡、长丰猎豹等汽车上。
  
  
    “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贵岛对《经济》说。三菱汽车在中国有自己的发动机企业,真正步入中国市场,比其他企业要有基础。三菱是在日本国内及美国市场上出现困难后,把企业战略做了重要调整的,中国成了三菱的重要市场。贵岛说∶“我们有自己的DNA。一个是以帕杰罗为代表的SUV车,再一个是我们有运动性能绝佳的一系列汽车。” 2003年,在中国生产的有着三菱DNA的汽车共有5个车型,到2007年将发展到11个车型。三菱的计划很大。
  
  
    10月,三菱的“格兰迪”开始在中国正式销售。同月25日,三菱在东京发表了一款新式轻型车“科尔特普拉斯”。
  
  
    被遗忘的中国农用车市场
  
  
    正像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所有汽车企业都没有正眼看中国一样,在今天从表面上看,日本各个汽车厂家纷纷到中国投资,在这里建厂促销,其行动轰轰烈烈,甚至有些错把中国当美国了。但中国真的有和美国并肩齐驱的轿车市场吗?恐怕所有日资企业各个心知肚明。就算是中国夸下海口要发展到和美国一样,恐怕能源、环境都不允许中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轿车还只是城市中官员、企业家、“成功人士”的专用品。
  
  
    中国最需要的是农村用的既能载物又能载客的简单的运输工具,而且价格应该在3万元以下。出了北京五环,我们能看到的“汽车”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屁股不断喷黑烟的农用三轮汽车。农民最需要车,农民希望能用低价格解决运输问题。
  
  
    日资企业能否为中国制造廉价的农用车?“一点问题都没有!”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村田忠禧10月12日在东京回答《经济》的提问时说。日资企业在几十年前制造“汽车”和北京郊区跑的三轮车没有多大的不同,它们中间有不少是靠这个起家的。但是现在的日资企业已经远远地离开了他们的初衷,要在中国制造的是能赚大钱的轿车,特别是比较高级的轿车,要为官员、“成功人士”服务。日资企业还是没有看懂中国市场,他们不可能都成为本田(中国),今后要取得成功困难重重。


 

黄页录入:suyang    责任编辑:suyang 

  • 上一篇黄页:

  • 下一篇黄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尼桑公司简介

    丰田与中国的交往史

    丰田公司简介

    丰田通商:引领技术新动向

    日本铃木入驻六安国际汽车城开

    谈日本汽车厂商的中国机会

    广告

    广告